地質災害主要監測項目:
依據《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DZ/T0221-2006)的規定,涉及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滑坡地表裂縫、崩塌裂縫的變形監測;滑坡、崩塌體深部位移監測;崩塌體傾斜變形監測;泥石流位移監測;降雨量監測;氣溫監測;土體濕度監測;地下水位監測;孔隙水壓力監測;土壓力監測;地聲監測;次聲監測;地表裂縫監測;地面沉降量監測;視頻監測等。
地質災害監測目的意義:
建立信息化、數據庫、地質災害監測數據云平臺;對于地質災害狀態和影響因素進行連續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的監測,實現對地質災害發育狀態全面掌握,通過相關模型、關聯性分析、專家評估、輔助決策,達到管理者對地質災害現狀及安全性有直觀的掌握和了解實現“變化可監控、風險可預報、措施可提前、險情可預警” 的目標。
地質災害系統整體構架:
普天通達科學完善的地質災害監測與預警解決方案,實現地質災害動態監測信息的科學化、信息化、標準化及可視化,為防災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以及提高地質災害預警預報能力和應急救災快速反應能力。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平臺,利用智能傳感技術、GNSS技術、物聯網技術、云計算技術、 大數據技術結合專業地質災害監測設備,構建了實時監測、預警預報、信息管理、群測群防、輔助決策的綜合解決方案, 廣泛應用于滑坡、危巖體、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時在線的自動監測。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云平臺:
數據處理:
1)覆蓋多種類型的數據;數字量、圖片、文檔、視頻、圖紙等
2)跨區域、跨類別將地質災害狀態、結構安全數據集中統一存儲
3)大規模數據存儲空間管理
4)高效的數據索引,快捷、多樣的數據查詢
多樣化數據展示:
1)GIS圖形化顯示, 更直觀、高效
2)多種類型曲線顯示形態,靈活組合圖表顯示
3)靈活的顯示區間、多種監測數據的組合顯示
及時響應的預警系統:
1)精細化、量化的預警閾值的設置,方便的閾值調整
2)監測平臺預警實時顯示
3)同步遠程報警,將報警信息發送到管理者手機移動端
北京普天通達地質災害在線監測預警系統的四個主要特點:
傳感器和通信網絡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在專業的極低功耗(0.07µA)采集器基礎上,兼容市場上地質災害各類傳感器:位移、變形、裂縫、傾斜、壓力、沉降、地聲/次聲、土壤、水位、氣象(多要素)等,實現傳感器選擇和組合的靈活、多樣化,更好地適應于地質災害現場數據的獲取。
結合應用環境,優化選擇互連網通信技術:有線網絡、直放站、3G/4G、GPRS、GSM短信;物聯網通信技術:RS232/RS485、Modbus、2.4G/5.8G、藍牙、ZigBee、WIFI、NB IoT、LoRa等,掃除通信盲區,保障地質災害數據通信的實時、有效。
地質災害數據的健康性:
在傳感器專業對標的基礎上,獲取原始的傳感器數據,采取有限的數據濾波處理,真實呈現地質災害現場數據。
地質災害數據在采集、傳輸、存儲過程中采取約束機制,保障數據的完整性。
時間軸上的數據缺失、數據漂移、長周干擾、跳點、弱噪聲干/強噪聲等數據異常的科學處理保障數據的連續性。
地質災害監測數據專業處理:
多樣性和關聯性、高效性和適用性、價值性和驗證性,為成災條件的監測提供價值數據。
周期性實時時域、頻域數據專業曲線呈現,單指標、多指標組合關聯呈現,實現數據豐富的可視化呈現。
趨勢分析、關聯分析、回歸分析及與地質災害模型的深度耦合,為成災規律提供價值分析。
結合地質災害模型、專家意見,科學實現地質災害的預警。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云平臺特性:
對接了國內外數十種地災主流傳感器,接入了上百種傳感數據類型,為不同環境、不同地貌/地質、不同需求的地質災害監測提供開放的適用性服務。
全模塊化組合,不同規模、不同特點的地質災害平臺均可快速裁剪完成,形成具備普適性又兼備獨立特點的地質災害云平臺。
專業、可靠、簡便的數據接口,實現與國家、省、市、地方地質災害平臺,其它政務平臺的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