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文件】7月11日,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質量監督檢驗檢疫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時期質檢事業發展主要指標及各項基礎建設工程。其中《規劃》中明確表示,將建設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精密測量基礎設施,建設20家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設一批服務軍民融合發展的計量基礎設施,支持10個左右的檢驗檢測集團做大做強,研制一批急用、技術的檢測儀器裝備。涉及檢驗檢測業務的儀器儀表企業將獲得大力支持,迎來市場轉機。
國家計量基礎能力及創新能力建設
研究一批高準確度、高穩定性國家計量基標準和標準物質;建立社會公用計量標準1000項;制修訂、宣貫重點計量技術規范100項。建設國家計量科技創新基地和共享服務平臺10個,重點建設計量技術機構32個。建設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精密測量基礎設施,建設20家國家產業計量測試中心,推進國家計量院二期建設工程和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建設工程。搭建國家和地方能源計量技術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一批服務軍民融合發展的計量基礎設施。
標準化基礎能力建設
設立50個標準驗證檢驗檢測點,建設50個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標準平均制定周期縮短至24個月以內,研復制1000項國家標準樣品。制造業重點領域標準轉化率達到90%。主要高耗能行業實現能耗限額標準全覆蓋,80%以上的能效指標達到先進水平。在農業農村、新型城鎮化、循環經濟、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服務業等領域建成一批試點示范項目。服務業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新增500個。
認證認可創新驅動能力建設
建設一批國家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創新研究試驗基地和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官-產-學-研”創新聯盟。建設一批檢驗檢測認證公共服務平臺示范區,打造一批檢驗檢測認證產業集聚區。重點推動認證認可檢驗檢測大數據應用服務平臺、國家實驗室能力驗證科技服務平臺、國家信息安全認證認可和基準體系平臺、國家節能減排認證認可服務平臺等4大平臺建設。實現12項關鍵評價技術的攻關推廣運用,與先進制造等企業實現認證檢測數據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實施認證認可“走出去”戰略。
檢驗檢測體系建設
推進檢驗檢疫實驗室數字化和實驗室資源管理平臺建設。建設一批全過程公共服務平臺。推進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發展,新建一批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在主要口岸建設一批達到先進水平的檢驗檢疫實驗室,新建10家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檢測技術聯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區域支柱產業和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等領域布局建設一批國家質檢中心,國家質檢中心檢測技術聯盟總數達到20個。填補社會公益和重要產業領域檢驗檢測新方法和核心技術300項,突破一批重點領域檢驗檢測核心技術。支持10個左右的檢驗檢測集團做大做強,研制一批急用、技術的檢測儀器裝備。
“十三五”時期質檢事業發展主要指標 | |||
指 標 | 2015年 | 2020年 | 屬 性 |
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 | 83.5 | 84.5 | 預期性 |
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抽查合格率 | 91.1% | >92% | 預期性 |
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 | 92.9% | 94.8% | 預期性 |
萬臺特種設備死亡人數(人) | 0.36 | <0.29 | 約束性 |
口岸核心能力建設動態管理覆蓋率 | — | 100% | 約束性 |
進出境動植物檢疫現場初篩鑒定覆蓋率 | 50% | 80% | 預期性 |
出口產品打假維權質量監測覆蓋率 | 10% | 30% | 預期性 |
出口工業產品、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數量(個) | 368 | 547 | 預期性 |
國家質檢中心和國家檢測重點實驗室數量(個) | 895 | 1000 | 預期性 |
國家計量基標準、標準物質和量傳溯源體系覆蓋率 | 70% | 95% | 預期性 |
參與和主導制定標準數量占年度標準制修訂總數比重 | 35% | 50% | 預期性 |
認證認可對GDP貢獻率 | 9.47‰ | 9.60‰ | 預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