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產業】“誰牽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機、贏得優勢。”的這句話,被河北省計量院院長劉辰魁抄寫在工作日記里,也深深刻在該院每一名干部職工的心里。
“我們圍繞‘科技興檢、人才強檢’戰略,以科研帶動檢測、以檢測為科研鋪路,打造科技創新核心競爭力。”“十二五”期間,該院在建設國內省級計量技術機構的征程中,緊抓住科技這把“金鑰匙”,啟動創新引擎,開展了38項科研課題,多項科研成果,被授予河北省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
向管理要合力
“項目名稱:π尺校準規范,獲獎級別:省局一等獎,獲獎人員:高同山,獎勵金額:1萬元……”根據河北省計量院科技成果獎勵項目表,2015年下半年該院共發放科研獎勵66400元。
“要將科技創新理念落地,必須通過科學、協調的有效管理匯聚全員合力。”劉辰魁說。該院強化激勵機制,重獎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對論文、技術規范、科研成果和獲獎成果等給予高5萬元的獎勵,對科技產品推廣和成果轉讓分別給予年利潤8%和轉讓費50%的獎勵,實打實激發全院職工的創新熱情。僅2015年下半年,該院就完成論文7篇、技術規范6項、科研項目3項、獲獎項目10項。
為整合、優化檢測資源,該院將原有的28個實驗室按專業發展方向整合成5個研究所和1個技術開發所,打造專業優勢。
“在實驗室百分制考核中,科研創新占比20分。”該院科研管理部部長陳斌介紹,該院將科研工作作為績效考核、年終科室考核、中層干部考核和職稱評定的重要指標,制定了《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科研成果轉讓辦法》《科技成果獎勵辦法》等制度規定,實行課題組長負責制,定期匯報進展。在保障科研經費落實上,5年來爭取外部資金支持815萬元,每年自列科研經費300萬元以上,形成科研工作每年“有立項、有在研、有結題”的良性循環。
向市場要效益
市場是檢驗創新發展能力的試金石。河北省計量院對內服務產業結構調整等政府中心工作,對外緊抓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冬奧會籌辦等歷史機遇,搶占市場高地。
圍繞建設“三個河北”所需計量技術和檢測設備,該院將科研工作與建設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相結合;研建現代制造業、清潔能源推廣應用等新興產業所需計量設備、標準、技術,開展鋼鐵行業碳排放核查研究、太陽能光伏電池檢測儀器計量研究。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開展了重點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審查,被選定為碳排放省級第三方核查機構。同時,每一項科研新成果都成就了一個全新檢測項目,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
“我們剛剛完成了我國在阿根廷建造的深空站屏蔽機房的屏蔽效能檢測。”電磁與電子信息計量研究所型式實驗室主任劉樹已不是次赴國外開展業務。以2008年成功打入深空站屏蔽效能檢測市場為開端,河北省計量院外出現場檢驗業務在每年20余次的基礎上逐年穩增,目前每年多達數十次,海外檢測市場逐步成型。
“高精度數字溫濕度巡檢儀經鑒定居國內先進水平,已在北京中檢世標公司、滄州市計量所等單位應用。”該院對有市場前景的科研成果投資推廣,以技術轉讓、成果轉化以及自行生產等模式,實現科研創新的社會價值。該院自行研制的精密鉑電阻測溫儀、巡檢儀已批量生產,推廣轉讓收入117萬元。自2012年以來已實現經濟效益1100萬元,全院業務收入超億元,5年內翻了一番。
向人才要動力
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河北省計量院積極發揮科技帶頭人的示范作用,他們在各自領域帶領團隊攻關創新,形成了一批水平的科研成果,成為全院科研工作的中堅力量。
基于可持續發展目標,該院引進博士兩名、碩士研究生25名;組織全院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培訓,建設河北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與河北大學聯合建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培養高層次專業人才;鼓勵職工在職學習,參加碩士以上教育報銷一定學費。加強人才合作交流,選派技術骨干到國外先進檢測機構參與科研項目;與中國計量學院等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合作,對標行業,與科技前沿保持同步。每年列支數十萬元用于人才培養,形成了全院推動科研、科研帶動檢測業務發展和人員素質提高的良性互動局面。
目前,該院已形成一支由292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包括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北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全國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委員在內,覆蓋各專業學科、創新能力強、具有前瞻性研究的科研隊伍,為創新發展積蓄了動力。
以科技創新打造核心競爭力,帶動了河北省計量院事業的全面發展。業務收入大幅增長,新設備、新技術、新方法每年創造效益2000萬元以上。國家熱工流量儀表質檢中心(河北)石家莊實驗室即將全面投入使用,國家城市能源計量中心(河北)作為目前全國計量系統開展省級溫室氣體清單編制的機構,為河北省節能減排提供了有效技術保障。
“‘十三五’期間,我院將主攻能源計量數據采集、機械與制造計量等研究方向,爭取列入省部級科研項目不少于6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不少于3項,爭取在別獎項上實現突破。”對此,河北省計量院團隊充滿信心。
?。ㄔ瓨祟}:河北省計量院實施科技創新推動事業發展紀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