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表網 儀表上游】供熱計量一直是備受關注的話題,近南方供暖呼聲也有望取得實質性進展,這對于計量儀表產業來說將是個機遇,供暖企業也要運籌帷幄抓住機會。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合肥熱電集團創新開拓,銳意進取,在圓滿完成供熱服務的基礎上,實現盈利1.17億元,經濟效益創歷史新高。
扭虧為盈:合肥熱電書寫行業傳
1.17億元,對于合肥熱電集團這樣一家公用事業型單位,堪稱行業傳奇,更是經營奇跡。
作為熱電聯產行業,合肥熱電首先要滿足公用事業需求,充分發揮社會效益。同樣作為供暖行業,黃河以北的北方地區,企業可以獲得大量國家供暖補貼;合肥地處黃河以南,企業供暖不在國家補貼之列。在北方地區供暖企業經濟效益不佳的大背景下,南方供暖企業如何自力更生,闖出一條“生”路?
回首來時路,合肥熱電集團的發展也經歷過一段陣痛期。“在簡單再生產都難以維持的情況下,我們認真進行反思,管理粗放、市場結構不合理、單位耗能高是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合肥熱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汪昌躍回憶說,2010年前后,合肥熱電集團著手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困難中思改變,改革中尋突破,創新中闖出路。
向市場找出路:調產業結構 調產品結構
過去,合肥熱電集團的產品主要是集中供暖,服務對象主要是居民,居民供暖占合肥熱電銷售市場的60%。但是居民供暖,是以社會服務效益為主,在經濟效益上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窮則思變,合肥熱電集團打破常規,在滿足民用供熱基礎上,改變市場服務結構,大力開發客戶,向大企業、大單位集中供熱,環保、節能、。經過不懈耕耘,合肥熱電市場從民用擴展到非民用,民用比例從60%降至25%,經營效益大幅提高。
與此同時,合肥熱電集團積極改變產品結構,從冬季供暖模式,改變成“冬季供暖、夏季制冷”的雙供模式,發揮“削峰填谷”作用。冬季供暖、夏季制冷,如鳥之雙翼、車之雙輪,提高了合肥熱電設備使用率,縮小了負荷落差,降低了經營成本,提升了經濟效益。
在此基礎上,合肥熱電集團積極發展與熱電行業相關聯的新興產業,產業結構從單純的供熱發電,擴展至工程建設、新能源供熱、鐵路物流等新興行業,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目前,新能源已經成為合肥熱電集中供熱的一大新方向。以濱湖新區核心區區域能源項目為例,加入使用地熱、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等多能互補型能源供應,綜合用能成本降低30%,今年底可建成投運。
調市場結構,調產品結構,調產業結構,合肥熱電集團調出了好效益。從2010年虧損5000多萬元,到2015年盈利5000多萬元,再到2016年盈利1.17億元。南方供熱,合肥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
向技術要效益:轉增長方式 提生產水平
自2010年以來,合肥熱電集團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華麗轉變,企業發展從簡單的量的增長變為質的增長,從向規模要效益變為向技術要效益。
2010年,熱電集團果斷關閉所有抽凝式機組,淘汰所有鏈條爐,改為背壓機組和循環流化床鍋爐裝置。更換設備,熱電集團拿出了1個億。改造以后,供熱機組熱效達到79%以上,是目前熱效能利用率高的供熱方式,而一般鍋爐房供熱效率僅在38%~40%之間。用上新設備,能耗下降多。發電標煤耗從2010年高的384g/kwh降至2011年的180g/kwh。
嘗到了甜頭,更加堅定了設備更新、技術改造的決心。在運行管網上,合肥熱電集團淘汰所有裸露在外的“地溝管”,有效降低了熱損。同時,旗下各熱源廠開展運行自動化升級,把運行調節、節能降耗在原有基礎上提升到新的水平。“比傳統DCS系有很大的升級,雖然降耗只有1%~2%,但是一年可節約600萬~700萬元成本。”
小區供熱站房,是蒸汽供應鏈上的后一站,也是決定終供熱效果的關鍵一環,成為熱電集團推動技術改造的重要一環。2010年,合肥熱電集團在全國啟動小區站房數字化改造。利用3年時間,改造了100多個站房,使傳統的供熱站房全部升級為無人值守的智能數字化站房,實現了“看天供暖”,熱損從24%降到16%,每年節省6000萬元。
淘汰老設備,上馬新技術,合肥熱電集團每年投入上億元,整個管理水平、技術水平,邁上了新臺階。2015年底,合肥熱電集團被評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不僅是全國熱電行業家,而且是公用事業單位中的翹楚。和5年前相比,合肥熱電集團年蒸汽供應總量增加了48%,煤炭消耗量只增加不到3%,年節約煤炭超16萬噸,降低成本6000多萬元。
技術創新,為合肥熱電集團帶來了根本性變化,使企業發展步入良性循環發展軌道。為了鼓勵創新,合肥熱電集團強化內部管理,細化目標責任考核,認真兌現獎懲舉措,不斷加大技改力度,每年開展四大創新評比,申報項目已從初的20~30個,增加至如今的200~300個。幾年來,合肥熱電集團的國家實現了從無到有,現已獲得國家66項,獲得移動省級施工辦法2項。
新材料、新技術,讓合肥熱電集團走到了行業的前列。“水蓄冷技術、污水源熱泵技術,都是目前的技術,為企業發展帶來了活力。”如今,合肥熱電人敢于創新、勇于創新,創新已經成為一種工作方式。
在技術標準方面,合肥熱電集團同樣成為全國者。在國標基礎上,他們制定了合肥熱電標準,成為行業內的高標準。“每年修改一次,每年都有新內容補充,為熱網運行、經濟運行打下基礎。”2016年,全國制定新的熱網技術標準,特意將南方供熱標準交給合肥熱電集團牽頭負責,為國內集中供熱發展開辟了新航向。
向管理聚動能:抓人才隊伍 抓工程質量
企業發展,關鍵在人才。合肥熱電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汪昌躍說:“企業管理是個系統工程,一個好的機器,要每個部分都能運轉,這個機器才能,而人才是這部機器里活躍的部分。”幾年來,合肥熱電集團特別注重個人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鼓勵激勵員工參與繼續教育,鼓勵企業職工開展技術創新,成果一年更比一年多。
據統計,2015年,熱電集團僅內部開展的各類教育培訓即達到526場次;全年,熱電集團共有1137名員工參加各類培訓,人均學時達到76小時。熱電集團95%以上的員工,堅持邊工作、邊學習、邊成長。合肥熱電要求每位員工立足崗位成才,不斷提升自己。學習已經成為熱電員工的一種追求,通過學習,員工素質大大提升,生產管理水平更是邁上新臺階。
現在,合肥熱電員工的動手能力、專業水平已經今非昔比。“過去經常引起停爐、斷氣的隱患,現在都能夠及時處置,能夠防患于未然,能夠把事故消滅于萌芽,生產保障能力更高。”2016年冬季,天源熱電發生了一次供電中斷事故,但是沒有影響到集中供熱,這正是合肥熱電集團員工素質提高、應急處置水平提高的有力證明。
幾年來,合肥熱電集團工程質量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管網好比集中供熱的“動脈”和“毛細血管”,高品質的管網正是集中供熱的有力保障,地下管網的每一寸,都是供熱安全的“必爭之地”,容不得絲毫懈怠與馬虎,無損檢測為工程質量成功保駕護航。以“五年不維修、十年不落后”為質量目標,合肥熱電于2012年成立了管網無損檢測中心。5年來,無損檢測人員已拍下了29萬張檢測底片,檢測管線總長度300公里,完成了250多個大小項目的探傷作業。現在,合肥熱電每年的管網維修花費高達5000萬元,但大都用在了2010年的熱網上,而開展無損檢測之后的新建管網再也無需任何改造和維修。如今的熱網工程個個都是“精品工程”,管網合格率均為100%,近年來更未發生一起因焊口質量問題導致的管道事故。
在剛剛過去的2016年,合肥熱電敷設了合肥電廠到崗集的15公里高壓傳輸管道(2.5兆帕),這是目前省內壓力等級高的管線(一般是1兆帕以內),一次通氣成功,管網運行平穩,是目前省內的高壓供熱管網。該項目突破了供熱范圍不超過8公里的技術標準,在供熱輸送能力、輸送距離上實現了突破,是目前國內壓降、溫降低的供熱管網。
(原標題:南方供暖企業如何自力更生,闖出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