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研發】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AUST)成立于2009年9月,是沙特性、研究型大學,擁有世界先進的科研設備和實驗室。該校目前不招收本科生,只面向招收研究生、博士生。據了解,近日,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King Abdull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簡稱“KAUST”)的研究人員展示了如何通過
標準顯微鏡來獲取更多信息。
為推動生物學的發展,顯微鏡技術的發展至關重要,顯微鏡基礎的成像原理是通過測量穿過物體的光強度來成像。因此需要能夠以不同方式散射和吸收光的樣品。但是,眾所周知,許多活細胞能夠吸收的可見光非常少,這意味著在明暗區域之間差異非常小,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對比度。這也使得生物學家們很難看到更精細的細節。
但是,穿過樣品的光不僅會改變其強度,還會改變其相位:即光波中各個峰的相對時間。KAUST的博士生Congli Wang解釋說道:“相位差顯微鏡能夠將相位轉換成更大的幅度變化,因此可以觀察到更精密、細致的透明結構。”
KAUST視覺計算中心的Wang和他的同事們,在計算機科學教授Wolfgang Heidrich的帶領下,現已開發出一種用于定量相位和灰度成像的新方法。其中對顯微鏡性能至關重要的器件被稱為波前傳感器。波前傳感器是專為自適應光學而設計的傳感器,可將波前相位的信息編碼為灰度圖像。
研究人員通過定量相位成像檢測具有精細結構的透明小樣品的幾何形狀;例如,三維紅細胞(左)和微透鏡陣列(右)。
該團隊設計了一種創新型的高分辨率波前傳感器,目前正將其整合到商用顯微鏡中,以提高顯微鏡成像的性能。同時,他們還通過自己研發的計算機算法重構相襯圖像,以數字化方式從一對圖像中檢索定量相位:即沒有樣品時獲取的校準圖像和樣品到位時獲取的測量圖像。
該方法從多個方面簡化了顯微鏡的使用。盡管有些方法過去已經實現了定量相位成像,但設置成本高且復雜,還需要專用光源或長時間才能生成圖像。“我們的方法能夠通過成本低廉的簡單光學器件、普通的白光源和實時視頻傳輸速率進行快速計算,快照采集高分辨率的明場幅度以及準確的定量相位圖像。”Heidrich說道,“據我們所知,這是將所有這些優點結合在一起。”
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成像就是生物樣本的造影技術,依照樣本尺度大小可以概分為組織造影與細胞分子的顯微技術。這些大致都需要光學技術配合生物樣本的特性發展,少數會使用光以外的波動性質,例如核磁共振、超音波等等。
資料來源:麥姆斯咨詢、百度百科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