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上游】先來看一組數據。據群智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三季度手機攝像頭
傳感器出貨量約17億顆,其中智能手機攝像頭傳感器出貨量約15.9億顆,同比增長約19%,同比開始轉“正”,出貨量達到歷史新高。與此同時,受中低端需求強勁影響,2020年三季度智能手機攝像頭傳感器銷售金額約34億美金,同比增長17%。
手機攝像頭大家都見過,但是其具體組成構造很多人未必清楚地了解。通常而言,手機攝像頭的組成結構主要有pcb板、DSP、鏡頭、固定器、濾色片、DSP、傳感器等。Pcb板是指手機攝像頭中要用到的印刷電路板;鏡頭由幾片透鏡組成,能夠將所要拍攝的景物在傳感器上成像;固定器是用來固定鏡頭用的。
傳感器是用來接收通過鏡頭的光線,把光信號轉化成電信號的裝置,傳感器是手機攝像頭的核心裝置。濾色片則是用來原色分色和補色分色的;DSP是通過復雜的數學運算法,對數字圖像信號進行優化處理后,再把信號傳導到
顯示器上。
手機攝像頭的傳感器從整體上分為CCD和CMOS兩種類型。由于CCD的工藝較為復雜,成本也很高,導致價格過高而很少被應用;CMOS傳感器價格相對來說實惠許多且電源消耗量較低,是較為理想的手機攝像頭傳感器。根據Counterpoint的調查結果,今年一季度平均每部智能手機搭載3.5個以上的圖像傳感器(CIS),增長主要是由于四攝像頭在中智能手機中滲透率提升至20%左右。
另外,憑據 Frost&Sullivan 統計,2020年環球手機CMOS圖像傳感器出貨量為49.3億顆,環境趨勢范圍到達120.8億美元,估計到了2024年,環球手機CMOS傳感器范圍將可達67.8億顆,環境趨勢范圍到達164.1億元。為了進一步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業務收益,傳感器廠商也將在產品外觀形態設計、內在傳感連通方面做出諸多嘗試。
三星在智能手機圖像傳感器市場中一直是頭部玩家,其ISOCELL系列產品一直是索尼IMX系列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根據Strategy Analytics新報告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索尼、三星和豪威已經包攬智能手機圖像傳感器市場收入份額的前三名。
當然,隨著5G、AIoT的逐步普及,使得從智能手機、智能手表、無線耳機到VR/AR等各類智能設備都將真正從傳感步入感知階段。以常見的智能手機為例,手機端搭載的各種新型器件都需要與攝像頭之間進行更加緊密地配合,而且攝像頭將不再只是提供拍照功能,更多如支付、3D成像以及視覺感知等智能化的應用的出現,將日益提升攝像頭在手機零部件產業鏈中的分量。
綜合來看,現階段我國智能傳感器在精準醫療、環保監測、智能電網、智能穿戴設備等行業的創新應用程度正不斷深化,并在未來有望造就大量的市場需求。而銷售市場的驅動器,更是技術性持續轉型、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其實,自從2017年手機的雙攝像頭普及起直到現在,手機所搭載的鏡頭越來越多,性能也越來越強。有一些消費者也開始質疑多個攝像頭所能起到的作用:作為普通消費者的用戶,日常生活中真的用得上這么多的攝像頭嗎?對此,目前業內人士正在探討,不過通過攝像頭升級優化用戶使用體驗是行業共識。
可以遇見的是,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從單個攝像頭逐漸遞增直到現在的四攝,智能手機上安裝的鏡頭數量越來越多已經成為一種常見的現象。搭載了優質的傳感器后,相信用智能手機拍攝照片的效果會更好。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