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導讀:地球生命已歷經五次由自然現象引起的生物多樣性大規模“滅絕”事件。現今,許多專家警告說,第六次大滅絕危機正在發生,而這一次完全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美國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和法國巴黎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生物學家最近在《生物學評論》雜志上發表了對這一持續滅絕事件證據的全面評估。
通過對陸地蝸牛和蛞蝓的估測值推斷,研究人員估計,自1500年以來,地球可能已經失去了200萬種已知物種的7.5%至13%,亦即驚人的15萬至26萬種物種。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與應用,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與監測效率得到了提升。例如利用紅外攝像頭實時監控環境,利用無人機代替一部分人力進行日常巡護,利用衛星遙感實現災情的核查等。
早在2018年,西雙版納的多個自然保護區就開始使用無人機進行亞洲象監測,因為林區茂密,白天用常規的可見光相機很難發現亞洲象,工作組經常在夜間用紅外無人機監測,準確地掌握了野生象群的數量、結構和活動規律,為后續的動物保護行動夯實基礎。
無人機遙感監測的特點包括:能夠提供更高的空間分辨率和時間分辨率;通過高分相機、紅外、
激光雷達、多光譜、高光譜等多種
傳感器提供動植物監測的豐富數據;可進行遠距離偵查,有效避免對生物的打擾;靈活高效;低成本。以上特點讓無人機遙感監測成為生物多樣性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德國,每年有上萬只小鹿在春季的除草工作中傷亡。為了避免母鹿和其他野生動物被割草機誤傷,德國政府規定必須事先對農田進行搜索,否則要承擔相應法律責任。但對于當地農民來說,這是一項費時費力的工作。鑒此,我國的無人機公司與當地民間組織——Flugmodus BK合作,用紅外無人機去尋找農田間的小鹿,通過黑熱和白熱模式,輕易辨識到小鹿,有效避免了動物傷亡。目前,紅外無人機已經成為當地常態化的監測手段。
隨著無人機遙感監測的深度應用,除了對單一物種進行監測分析,無人機也被用于分析生態系統中多個要素的相互關系。西交利物浦大學健康與環境科學系李黎博士近期正在使用無人機分析牦牛在草場退化的不同階段對草地的干擾強度。李黎團隊計劃在青海東南部的高原上,采用多光譜版無人機拍攝時序圖像,在10CM級別對退化草場進行二維建模。結合牦牛佩戴的GPS 頸圈和加速度傳感器,確定牦牛在不同草地狀態下的取食強度,從而為高寒草甸的放牧強度可持續管理提供依據。
資料來源:宜賓林業官微、科技日報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