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廣西|漓江邊為何要建一座全國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
“采集水樣、檢測水樣中的DNA片段、將水樣中DNA片段與DNA數據庫進行比對,即可判斷該流域有哪些魚的種類。”這是近日記者在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廣西桂林漓江站看到漓江流域開展環境指示生物監測的一幕。
作為遴選設立的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都具備哪些功能?為何要在漓江邊建設這樣一座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生態質量綜合監測聚焦哪些環境要素?為漓江流域環境管理提供技術支撐?圍繞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廣西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陳蓓。
中國環境報:作為一座全國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聚焦哪些環境要素的監測?
陳蓓:2020年,發布了《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其中提出“地表水監測要逐步實現水質監測向水生態監測的系統轉變,建立以流域為單元的水生態監測指標體系和評價體系”。我們也將漓江流域納入系統監測范圍,建立綜合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我們按照“一站多點”的布局,在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基礎上,進行整合優化,同時補齊生態監測網絡。形成了以“廣西桂林漓江站雙灘站”為主基地,漓江源貓兒山森林生態、漓江濕地生態、海洋山森林生態和陽朔白沙鎮巖溶生態等為地面固定觀測場,還包括14個水環境監測站、11個空氣自動站、77個生態質量樣地為網點,即“1+4+N”漓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地面監測網絡。同時,我們也著力提升衛星遙感、航空遙感監測能力,協同配合開展地面監測,形成空天地一體化立體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先行先試,在漓江邊建設這樣一座綜合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站,也是我們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的一次嘗試。一方面提升監測的自動化、智能化。不斷挖掘無人航空監測在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重要區域監測優勢,利用無人機自動巡航,加密開展人類活動監測。在生態系統功能方面,建立碳通量、氣象參數、土壤參數等自動觀測設施,連續長期采集生態系統參數。在水生生物方面,全流域開展典型類群水生生物監測,試點應用藻類智能鑒定系統,可以快速識別浮游藻類種類和藻密度統計。借助環境DNA自動富集儀,連續從環境介質中提取出生物DNA,進而掌握該環境中的生物如魚類種類情況。通過人工與紅外相機、鳴聲儀自動監測相結合,開展陸域生物類群監測。這些自動設施、智能設備的運用,即可讓長期連續生物監測變成現實,還可解放人力、克服專業技術人手不足等問題。
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智慧運用,開發數字漓江平臺,水環境大數據管理平臺,實現環境質量數據在線傳輸、多元數據融合展示及污染溯源,為管理部門提供基礎支撐。
陳蓓:科技賦能生態環境監測,持續保持漓江水質主要體現兩個方面,一是加密監測預警。在漓江流域布設7個國控斷面、4個區控斷面,我們每月開展地表水水質監測。同時在漓江干流和9條重點支流,建設14個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全天24小時連續監測水質氨氮等9項指標。借助水環境監控系統對漓江流域地表水水質開展分析評價—信息反饋—預警預報。目前可實現實時及未來3天的水質狀況預報,為漓江流域環境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二是加強污染溯源。針對常規地表水監測異常結果、超標情況及時進行現場排查,進行污染溯源和趨勢研判分析,編制分析報告,反饋管理部門。同時定期運用星載和機載高光譜技術,結合地面監測驗證,建立漓江水體總磷、氨氮等6參數濃度回歸模型,構建水質監測評估與溯源分析技術體系,監控流域水質變化情況,精準定位水環境問題,可實現全流域污染追蹤及重點河段的精細化溯源評估。
陳蓓:一方面,積累監測基礎數據,可及時評價、預測漓江生態環境狀況,指導漓江實施科學精準治理。桂林漓江站通過整合優化,補齊生態監測,搭建起的“一站多點”式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使在漓江流域、縣域、點位3個層面全面開展更細致、連續、長期的生物多樣性監測成為可能。根據漓江站近年來的監測結果,漓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優良,在固定監測點位監測到水生大型無脊椎底棲動物103種、魚類(環境DNA)95種、鳥類167種、兩棲動物35種、蝴蝶142種。在漓江流域源頭貓兒山,監測人員發現了桂北琴蛙這個全新的兩棲類物種,并且掌握了紅吸盤棱皮樹蛙和金秀纖樹蛙這兩種蛙的分布記錄。這些詳盡的監測數據都體現了漓江生態保護的成效。
另一方面,我們依托桂林漓江站,以科技創新為,推動監測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近年來,面向漓江生態環境保護,深入實施漓江生態環境監測與污染溯源、預警技術研究,重點開展漓江“空—天—地—水”一體化生態環境智能監測網絡系統研究,研發了適宜生態環境監測的無人機、無人船。開展了高光譜水質監測評估研究,同時也開展了環境新污染物監測指標體系、生態風險評估研究,形成特征新污染物清單。通過技術研究與示范應用,實現生態環境監測服務環境管理有了質的飛躍,如建立的漓江生態環境質量評價體系,支撐定期對外發布《漓江指數報告》《漓江生態環境質量報告》,全面反映漓江生態環境質量及保護工作水平,進一步促進精準治污,引導公眾監督與參與漓江保護,推動漓江保護水平不斷提升。
轉載:中國環境APP
網絡配圖
免責聲明
客服熱線: 15267989561
加盟熱線: 15267989561
媒體合作: 0571-87759945
投訴熱線: 0571-87759942
下載儀表站APP
Ybzhan手機版
Ybzhan公眾號
Ybzhan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