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研發快訊】土壤作為陸地環境的基礎,并與其他生態系統廣泛聯通。土壤作為污染物的“源”和“匯”而備受關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微塑料和重金屬通過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等環節進入土壤,其復合污染現象已被陸續報道,成為環境科學領域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目前,國內外聚焦于對微塑料污染開展現況調查,或探究不同重金屬污染的生態及健康風險,而對微塑料和重金屬復合污染的研究較少。然而,基于微塑料疏水性強和比表面積大等特點,其具有直接吸附或通過改變土壤環境而間接地影響重金屬生物可利用度的潛力。因此,探究復合污染條件下微塑料對重金屬生物可利用度的影響,對了解其環境風險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顏昌宙研究組采用文獻收集、數據提取和統計分析的方法,綜合分析微塑料對不同重金屬生物可利用度的影響,并進一步探究其主要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研究表明,微塑料可提高重金屬銅、鉛、鎘、鐵和錳的生物利用度,微塑料濃度、土壤酸堿度和土壤有機質含量是其主要影響因素。各種形狀的、大粒徑的微塑料和酸性、低有機質和高砂粒含量的土壤可提高重金屬的生物可利用度。微塑料粒徑和土壤有機質含量與重金屬的酸溶態和可還原態呈正相關,而微塑料濃度、土壤酸堿度和暴露時間與重金屬的可氧化態呈正相關。此外,微塑料特性(特別是聚合物類型)與土壤理化指標對重金屬生物可利用度的影響存在交互作用。這表明微塑料和重金屬的長期復合污染可能增加土壤中重金屬的生物可利用度,從而擴大其遷移和污染范圍,進一步威脅環境安全和公共健康。
相關研究成果以The effects of microplastics on heavy metals bioavailability in soils: a meta-analysis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研究工作得到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支持。
微塑料對土壤中重金生物可利用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相互作用關系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