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儀表下游】導讀: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已經出現了無人機的原型,不過當時只能當做靶機來使用,而隨著科技的發展,如今各種各樣的無人機層出不窮。
近日,豐田中央研發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發明了一種形似“蜻蜓”的空中機器人。據了解,這個空中機器人重量只有1.8克,大小跟一只蜻蜓差不多,在通訊、環境傳感和測量密閉空間時將能發揮多種用處。
機器人編程涉及
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實現,包括環境感知、交互、移動及行為的控制。如何實現與自然和環境的交互感知、交互學習?給新興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技術提出了不小的挑戰。
不過由于體積、重量太小,導致能量來源問題不好解決,讓它的飛行時間要小于10分鐘,而為了提高運行時間,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新型無線射頻電源來當作動力源,其功率重量比為4900W每公斤,明顯高于同等質量的鋰聚合物電池。
除此之外,他們還將機器人的電路設計進行了優化,確保產生熱量的組件不會緊挨在一起或彼此靠近。為了評估這種“蜻蜓”式空中機器人設計的有效性,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在測試中,空中機器人成功地演示了起飛。
下一步研究人員希望能將供電技術與姿態控制相結合,使機器人懸浮并在空中自由移動,如果研究成功的話,它在執行需要進入裂縫、管道或其他高度封閉空間的復雜任務時將會給人類帶來很大的幫助。
在制造業中 ,機器人會被分配用于繁瑣重要的任務,最主要的任務之一就是物體的拾取。具體地說,機器人需要知道物體的位置以及是否準備好拾取物體。這需要各種
傳感器的工作來幫助機器檢測物體的位置和方向。機器人可能已經內置了具有視覺檢測功能的傳感器,如果您只是想要檢測物體是否存在,那么視覺傳感器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解決方案。
在“自然導航+人工智能”雙技術帶動下,未來的巡檢機器人會突破至更豐富的產品形態,從巡檢向執行、處置、檢修、養護等方面全面擴展,將涉及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VR、云計算等前沿技術,將真正實現特種環境的無人化管理。而自然導航技術將會成為機器人發展的巨大推動力量,助力中國工業4.0持續騰飛。
資料來源:OFweek機器人網、電子說、知乎、新圖智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