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表網 產業報道】近年來,湖州市深入推進“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結出了累累科技碩果: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綜合評價再次位列全國第1位,區縣研發投入強度均超全國平均水平,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固投比重居浙江省第1位,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3.4%、居浙江省第3位……
平臺向強,孕育創新“澎湃動能”。作為全國首批“科創中國”創新基地之一,西塞科學谷開園兩年來實現快速發展,陸續引進了專家團隊25個,去年新引進創新項目6個,成為湖州重要的科研平臺。西塞科學谷是湖州市聚焦平臺提能升級的一個縮影。湖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湖州地處G60科創走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等科創廊道交會地,科創資源豐富。為更好地突破地域限制,彌補科技創新短板,去年,市科技局搶抓滬蘇湖高鐵開通機遇,積極建設南太湖科創走廊,加快構建“一谷兩軸多區全域”發展新格局。目前,西塞科學谷累計引進科創項目37個,集聚青年人才2600余人;人才企業430余家,帶動產業規模突破300億元。得益于科創走廊的建設,越來越多的研發機構正蓬勃發展。2024年,湖州市成功創建浙江省重點實驗室9家、央企國企共建聯合研發機構10家。更多的科創“后起之秀”也在拔節生長。“一鏈一院”引育頭部研發機構,目前已引進科研機構53家,其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9家。“一院一策”整合創新資源,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從“政府輸血”向“自我造血”轉變,累計集聚科研人員3165名,孵化和引進科技型企業457家,去年實現營收15.31億元。
產業向新,集聚高新“尖兵領雁”。今年以來,市科技局更是發揮半導體及光電產業鏈牽頭單位統籌協調作用,按各區縣產業發展定位推送項目線索23條,并開展聯動招商4次。今年一季度,湖州市半導體及光電產業鏈簽約固投3億元以上項目16個,項目數居八大產業鏈首位。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需要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項目的招引落地。今年以來,湖州市在“強招引”中壯大高新產業。2025年1—4月,湖州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固投比重達35.8%,居浙江省第1位,高于浙江省平均13.9個百分點。同時,湖州在“強主體”中深化融通創新,聚焦新能源、半導體及光電、空天信息等領域,組建創新聯合體18家。在加快項目轉化方面,以“清單制+責任制”壓實項目儲備和推進進度。今年一季度,省科創強基項目完成投資17.63億元,居浙江省第2位;投資完成率達34.3%,居浙江省第3位。此外,湖州市還試點開展“先用后轉”改革,在新能源等領域探索“龍頭企業運營+上下游企業轉化”模式,由超威電源集團牽頭打造浙江省“成果池”。目前,成果池已基本建成,已聯合上下游企業和相關高校院所共同制定《長興縣科技成果“先用后轉”成果池運營細則》,對池內成果進行分類分級,建立科技成果分類定價、風險分級保險、利益共享機制,規范成果交易程序,保障各方的合法權益;已征集上下游50家企業的技術需求,吸納108項高校院所專利成果入池,池內“電池管理系統專利”等7項科技成果順利轉化。據介紹,湖州市鼓勵科技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與高校院所、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開展聯合攻關,科技企業“新潮澎湃”。今年以來,累計到位中央、省級各類專項資金2.71億元,金額達2025年度市級科技專項資金的2.94倍。
改革向質,打造科創“熱帶雨林”。去年年底發布的《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年度報告2024》顯示,湖州的可持續發展指數在全國11個示范區中排名第一,實現連續兩年榮登榜首的佳績。據了解,湖州市先后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人才科創飛地,實行“自營+區域委托”運營模式,給予差異化獎補政策。截至目前,湖州市16家飛地已入駐企業203家、高層次人才265人,落地產業化項目37個,入選省級人才項目25個,帶動就業2000多人。湖州科技人才改革工作入選省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同時,湖州市為科技型企業注入“資金活水”。通過建立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兩張清單,加強信息共享和服務聯動,今年以來排摸有資金需求科技企業128家。出臺融資擔保獎勵政策,截至今年4月底,為455家科技型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擔保20.32億元,減免擔保費用162.79萬元。建立科技型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和企業精準畫像機制,。目前,湖州市科技企業貸款余額達1266.49億元,同比增長27.89%,企業科技創新有了更足的底氣。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