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蔬菜種植基地的精準監測
(一)項目背景
某大型蔬菜種植基地占地面積達數千畝,種植多種蔬菜品種。基地管理者發現蔬菜生長過程中常出現病蟲害頻發、產量不穩定等問題,經分析認為與農業環境因素密切相關,因此決定布設農業環境監測站。
(二)監測站布設方案
監測點布局:根據基地的地形、種植區域分布和蔬菜種類,在基地內均勻布設了 10 個監測點,涵蓋了露天種植區、大棚種植區等不同區域。
監測參數選擇:重點監測空氣溫濕度、土壤溫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風速風向等參數。這些參數直接影響蔬菜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水分蒸發等生理過程。
設備選型:選用高精度、穩定可靠的傳感器,如瑞士進口的溫濕度傳感器、美國產的光照強度傳感器等,確保監測數據的準確性。同時,配備數據采集器和傳輸模塊,實現數據的實時采集和遠程傳輸。
(三)實施效果
病蟲害預警:通過對空氣溫濕度和二氧化碳濃度的實時監測,結合病蟲害發生與環境因素的關系模型,提前預測病蟲害的發生風險。例如,當監測到空氣濕度持續較高且溫度適宜時,及時發出預警,基地管理人員提前采取防治措施,使病蟲害發生率降低了 30%以上。
精準灌溉施肥:根據土壤溫濕度數據,精確掌握土壤水分狀況,實現精準灌溉。同時,結合蔬菜生長階段和土壤養分含量,合理調整施肥方案。與以往相比,灌溉用水量減少了 25%,肥料使用量減少了 20%,蔬菜產量提高了 15%。
生產管理優化:通過監測光照強度和風速風向等參數,合理安排蔬菜的種植密度和棚膜的開關時間,優化了蔬菜的生長環境,提高了蔬菜的品質和商品率。
(四)經驗總結
科學布局監測點:要充分考慮種植基地的地形、種植區域和作物種類等因素,確保監測點能夠全面、準確地反映整個基地的環境狀況。
合理選擇監測參數:根據蔬菜生長的需求和環境影響因素,選擇關鍵的監測參數,避免盲目增加監測項目,提高監測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數據應用與決策支持:建立完善的數據分析和應用體系,將監測數據與蔬菜生長模型、病蟲害預測模型等相結合,為生產管理提供科學決策依據。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